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作者:时间:2017-09-29来源: 点击: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第一办公室  胡晨旭

《陶行知教育文集》是一本汇集了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的好书,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每个读者都能感受到陶行知的教育智慧和哲理。对于新教师来说,多读这本书蕴含的智慧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对教育这门“艺术”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的每一篇章,都在阐述着陶行知深刻的教育理论,“知行合一”、“生活既教育”等独特的教育思想直指教育的本质。每一次再读这本书,都能让我受到新的启发。通过这些时间来得反复阅读和体会,我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让我更加坚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提升自己。

在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陶行知推崇的“师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陶行知先生最真实的教育家形象。他认为,教育应该是“爱的教育”,要用爱心来教育学生,将爱心传递给学生。

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教师首先就是要有耐心。对学生身上的不足和问题能够耐心地,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能以成绩论英雄,不能以一时的表现来判好坏,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除了耐心,还要尊重学生。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时平等的。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不以自己的好恶来区分对待学生。相反,要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为每个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习惯等方面的全面关心上。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学习的重任。因此,将知识传播给学生就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努力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绝不是一个单纯学习出色的学生。杂草丛生的土地只有种上庄稼才能消灭杂草,荒芜的内心也需要用高尚的情操和道德来灌溉。面对学生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教师也要及时送上关怀和指导,不能得过且过。同时,在尊重学生基础上,老师还要善于寻找合适的方式,将真理和道德真正种入学生的心田。

陶行知先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爱的教育”,愿每个教师都能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第四办公室  李伟

 

    什么是“以教人者教己”?陶行知说: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的确,作为教师我们所教学的对象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如何让孩子喜欢倾听你的课;如何让孩子喜欢上你所教学的科目;如何让孩子很乐意地完成你所教学的科目的作业。我想这都是值得我们先去研究和探索的。

陶先生强调教师要“以教人者教己”,换句话说,那就是言传身教。要学生学的东西,教师首先要弄明白,融会贯通;要学生做的事情,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带头做样子。教育学生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有声的言教,一是有形的身教。对“言教”,“身教”的要求,陶先生有着精辟的论述和光辉的实践。即:言教,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陶先生说,教师是发展社会的灵魂,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要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教学之苦。”他还告诫教师要做不落伍的教师,除了要学会为劳苦大众服务的有关知识本领外,还“必须专攻一门自然科学”,对自己的专业要精益求精,要敢于攀登科学高峰。“一个不懂科学的人,不久便不能做教师了”。比如:我们让学生做的习作或者阅读题目,我们首先也可以自己先打个腹稿,做到上课交流时能心中有数。再比如就拿邻居家的小女孩来找我问些作业上的问题,我发现她们学校的老师一下子布置了五页的作业,让学生一一来完成。设想如果是我们老师自己放学回家要完成五页的作业纸,那又会是感到精神上和体力上有多么的辛劳。

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陶先生强调要从小孩子抓起,他强调要关心爱护和支持儿童的创造性活动,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六大”精辟见解,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敢想;解放儿童双手,使他们敢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敢讲、敢问;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索、学习;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所爱学的知识,做所爱做的事情。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第七办公室  沈玉婷

      这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便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每当读到精彩之处,总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苦、跟小孩子学习、肃清形式和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等。这一点对我尤其刻骨铭心。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有时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者进行体育游戏。(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学陶研陶师陶,增智慧提修养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苏州市新庄小学校教导处 朱桂英

一说到陶行知,头脑里立即跳出了“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等教育理论名词。今天打开《陶行知教育文集》,再次重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掩卷而思,不禁让我对陶行知理论关于“教学”有了更全面的了解。1.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2.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教和学生学能自得自动,教有机会方法找那无价的新理了” 陶行知先生总结的这三点,可以让教师完全明白,什么教?什么是学?如何才能够做到教学合一。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其责任不是教,而是在教学,而是在教学生学。教育学生的方法,不是自己一成不变的方法,不能用老的传统的不适合教学方法,继续再去教育新时代的孩子,要根据新时代、新课改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取向,接受取向进行教育。要因材施教,不能因教而施材,弄的本末倒置。用辨证的方法去学习,去看问题,用教师所学到的成熟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学习的取向,再加上教师不断学习到的知识含量,去教学!这也才叫做:“教学做合一” 我深刻的感到自己距离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目标还很远很远。脚下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好像有点望不到边的感觉!但是我深信只要自己不懈努力,就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如果我们能够把做每一件事情都看做抱紧一根救命稻草的话,等一路走过,回头看去的时候,我们抱的就是一颗让所有人都仰望的参天大树。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新庄小学第六办公室 陈亮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从他的文集中可以学到教育的精髓。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作为一名小学老师,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怎样培养学生创造力呢 ?陶行知先生认为应该做好三个方面事情:一是需要有充分的营养,小孩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二是需要建立最基础的良好习惯,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也就是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以解放儿童高层次的潜能,从事高级的思考追求,以至于发明创造。三就是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要认识儿童,发现他们的特点,这样,他们才能够欣欣向荣。

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把孩子们扣得太紧了!每天,我都向学生宣布些不能做的条条框框,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学生没有足够自由的时间供自己支配,从而也就失去很多创造的时间和机会,这是我们应该反省的.有时讲新知识时,没等学生去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就告诉他们这样的题应怎样去做,在做题时避免哪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所有可能出错的地方都替学生提前想到了,堵上了。学生就成了做题的“机器”,哪里还有创造力?

教育大师的文章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应该是一个启发者,诱导者,带着学生走入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更应该是一个培植者,培植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具有创新的原动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