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表于2018年6月《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学)
在 “拐弯”处缓行
——关于低年级数数和背乘法口诀的思考
戴磊
(苏州市新庄小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 数数和背乘法口诀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必做的两件事。数数是数列的、加减法的启蒙,背乘法口诀是熟练计算表内乘除法的前提,两者都是以后运算教学的基础。教师应有效利用学具,让学生理解、掌握“拐弯数”和“拐弯背”。不用记忆代替思考,不让背诵掩盖本质,让学生且记且思索,为运算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数 乘法口诀 拐弯数 拐弯背
数数和背乘法口诀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必做的两件事。数数是数列的、加减法的启蒙,背乘法口诀是熟练计算表内乘除法的前提,两者都是以后运算学习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数数和背乘法口诀,死记硬背并不能完全奏效,而“拐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一、“拐弯数”:以直观表象辅助数数的理解
刚入学的学生在学前基本都有数数的经验,数数对他们来说似乎很简单。因此,很多教师在低年级教学中常常忽视数数的教学,或者即使有数数的教学,也停留在学前类似于念童谣的阶段,对数数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数数是认识数的抽象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有思维的投入,而非 “念童谣”,即引导学生知道在数什么,知道数的结果,通过反复抽象来体验数是数出来的。
所谓“拐弯数”,是指在数数过程中,从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数到整十整百的数(如图1所示)。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9 |
18 |
17 |
16 |
15 |
14 |
13 |
12 |
11 |
10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9 |
38 |
37 |
36 |
35 |
34 |
33 |
32 |
31 |
30 |
40 |
41 |
42 |
43 |
…… |
图1
在实际教学中,“拐弯数”无疑又是数数中的难点。因此,在“拐弯数”时,教师需要放慢速度,不断加强操作和演示。例如,从279到280,要通过将小棒满10根捆成一捆的动作演示,使学生直观感受 “满十进一”;从699到700,更要放慢速度,通过两次“打捆”(10个一变为1个十,10个十变为一个百),让学生直观感受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通过形象的打捆等直观表象,加深学生对十进制的理解,为学生掌握“拐弯数”的方法提供形象支撑。在这个过程中,操作和理解成为一个相互交替、相互交融的认知活动。
可以用来辅助理解“拐弯数”的直观表象有很多,如有结构的实物、计数器、数位表、数轴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视觉形象支撑。其中,有结构的实物最为直观形象,如图2中的小棒。计数器的运用已经有了对于数位的抽象理解,并含有的一定的位值制思想,如图3。数位表是比计数器更进一步的抽象,如图4。半形象、半抽象的数轴距离数的抽象越来越近,如图5。连续数数可以为学生理解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往前继续数就是加,“拐弯数”相当于进位加法;往后倒着数就是减,“拐弯数”相当于退位减法。这些直观表象逐步抽象,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数数是怎么回事,进而深刻理解十进制和位值制。再进一步抽象,将数轴隐去,便形成了数列,如图6。仔细观察,这类包含“拐弯数”的按规律填数正是学生按顺序数数练习的“触礁区”。显然,“念童谣”式的数数是有口无心的,一旦脱离情境,对类似的填数练习帮助不大。
图2 图3
图4
10( )( ) 13 14 ( )( )( )18 19 ( )
图5
|
|
|
(1)707,708,709,( ),( )。
(2)270,280,290,( ),( )。
(3)980,985,990,( ),( )。
(4)503,502,501,( ),( )。
|
|
图6
直观表象不管它有多么鲜明,都不是教学目标,而仅仅是手段。教师需要通过这些表象的操作和演示,在“拐弯数”时放慢速度,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抽象,促进学生深刻思考。例如图6的(1)和(2)中,从709到710,从290到300,要经过一次打捆;(3)中,从995到1000,要经过两次打捆;(4)中,从500到499,要经过一次拆捆。
由此可见,即使简单如数数,在教学中也要有庖丁解牛的眼光。之后的加减法,特别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显而易见可上溯至“拐弯数”的打捆和拆捆。“拐弯数”的价值不容小觑。
二、 “拐弯背”:沟通乘法口诀与乘法意义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乘法口诀表一共有45句(如图7)。乘法口诀的背法主要有三种顺序:横着背,竖着背,“拐弯背”。在教学中,教师大多会要求学生横着背和竖着背,却容易忽视“拐弯背”的价值,认为“拐弯背”只是横着背和竖着背的简答组合。
图7
所谓“拐弯背”,是指在乘法口诀表中按照横行背某个数的乘法口诀,背到最后一句时,拐一个直角弯,继续背,背到该数与九相乘的口诀为止。
例如,“拐弯背”六的乘法口诀, 从“一六得六”背到“六六三十六”,再拐个弯背“六七四十二”“六八四十八”“六九五十四”。
横着背,与授课顺序一致,第几行就是几的乘法口诀,后一句总比前一句增加几。竖着背,是几的竖列,下一句就比上一句多几。“拐弯背”,从1到9的口诀都有九句,关于几的口诀就逐渐增加几。“拐弯背”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横着背与竖着背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并不是两种背诵方式的简单叠加,而是乘法意义的融会贯通。
以“二三得六”为例,既可以理解为2个3相加得6,也可以理解为3个2相加得6。同一句乘法口诀,虽然结果相同,但其表示的乘法意义不同。经验表明,只会横着背口诀(如图8),学生通常偏向于几个3相加得几的思考;只会竖着背口诀(如图9),学生则倾向于思考3个几相加得几。受到小数在前、大数在后的顺向思维影响,学生习惯于把乘法口诀理解为“小数”个“大数”相加得到结果。再加上授课顺序的负迁移,学生对横着背最为熟悉,常把竖着背看作横着背的二次记忆。
图8
图9 图10
而“拐弯背”(如图10)则强化了乘法口诀与乘法意义之间的联系,把横着的想几个3相加得几延续下去,把竖着想3个几相加得几转化为想4个3相加得几、5个3相加得几……9个3相加得几。因此,教师应在此处放慢速度,借助直观的数线模型(这类模型可以有很多形式,图11仅为一例),引导学生理解几个几个地往前数就是乘。
图11
由此可见,“拐弯背”是基于横着背和竖着背的更高要求的背乘法口诀方式,它要求背得更熟练、更透彻、更灵活。 “拐弯背”的价值不容小觑,它既能解决表内乘法的基础运算及变式运算,又能对学习除法试商(尤其是有余数的除法)做铺垫。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等式的括号中最大能填几的练习,如在不等式()×6<45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使不等式成立。学生一般会在头脑中搜索与6有关的乘法口诀,再考虑其得数小于45且最接近45。常填错的学生,排除乘法口诀不熟练的,往往是受了横着背的影响,局限于6的六句乘法口诀,即从“一六得六”到“六六三十六”。而熟练掌握“拐弯背”的学生,通常很快能从“六六三十六”拐到“六七四十二”上,从而填出正确答案7。
又如,对于40÷5,有的学生一看到除数是5,就很自然地去背5的乘法口诀,从“一五得五”背到“五五二十五”,只有5句。而且在教材中,5的乘法口诀也就只有这5句,只有在8的乘法口诀里,才有“五八四十”。如果学生经常练习“拐弯背”,就能够顺利地将5的乘法口诀拓展到与5有关的乘法口诀,通过除数5快速地从8的乘法口诀中找到答案。实践证明,“拐弯背”在除法试商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所试商大于除数的除法以及有余数的除法。如前所述的“在不等式()×6<45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其实就是45÷6试商的一种变形。给学生补上“拐弯背”一课,对于提高除法试商的正确率和速度都有很好的作用。
因此,“拐弯背”作为一种背诵乘法口诀的补充方式,是沟通横着背和竖着背的桥梁,能更有效地整合学生记忆中的乘法口诀,进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乘法口诀和乘法意义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在以后运算乘除法时能够更准确、更快速、更灵活。我们在教学时不应忽视“拐弯背”。
综上所述,低年级数数和背乘法口诀时,不用记忆代替思考,不让背诵掩盖本质,而要引导让生且记且思索,为运算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智渊.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 李星云.小学数学专题研究[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戴磊,女,汉族,1982年生,江苏省苏州市人 大学本科 中小学一级教师
通讯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新庄小学本部 邮编:215008 电话:13776019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