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化技术“倾听”科学的声音

作者:朱宏时间:2018-10-25来源: 点击:

此文发表于20178月《知识文库》

用现代化技术“倾听”科学的声音

朱宏

(江苏省苏州市新庄小学校江苏苏州215008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创新作用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课堂教学需要注入更多的新元素,使之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小学科学探究有着其本身的特点,恰如其分的结合现代化信息手段,通过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重难点,为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手段,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堂,还能有效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现代化信息技术学习效率

科学是无法灌输的、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的。但在科学知识中,许多的现象、原理、规律是我们看不见的,凭借传统的教学又难以讲清,利用信息技术却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因此,小学科学教育需要信息技术的介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起来效率也比较高。如果学生对所设置的活动内容缺乏兴趣或设置的活动内容脱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并得不到相应的材料资源的支持,学生就会对探究活动失去热情,活动只能停留于表面,缺乏思维的参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容易刺激他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给他们带来新鲜的惊喜,并引起他们的积极反应,有助于较长时间地保持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更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学习的兴趣也在不自觉中增加了,教师也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我在教学《日食和月食》一课时,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亲眼看到过日食或月食,如果直接灌输或者只播放几张图片,很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日食变化的过程,于是,我在教学时,利用软件,现场模拟出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日食,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直接指向了我要他们关注的内容,由于亲眼看到了日食的发生过程,学生对于研究日食的兴趣变的浓厚起来,各个跃跃欲试。这样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非常强烈,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新知识的学习。若这样长此以往地运用,信息技术以其真实感和趣味感刺激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流畅。

二、依托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的教学课件,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更好地解决知识重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对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教师是通过板书分析、提问探讨的办法来解决。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后,可以把知识的重难点设计成问题场景,在直观形象的演示中,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解决了老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样是在教学《日食和月食》的过程中,模拟日食的形成即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的模拟实验非常简单,但是要从实验中分析出日食的成因确是有一定的难度,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无法直观的说清楚自己想表述的内容,而演示起来有十分的不方便,因为只有从演示同学的那个角度才能看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了现代化的技术,利用手机摄像头作为观测者的眼睛,利用多媒体同屏技术,将手机拍摄到的画面直接同步的大屏幕上,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另外,我还利用同屏技术,将学生模拟实验过程中的日食变化过程拍照同屏到大屏幕上,截取日食发生过程中典型的片段,整个日食的发生过程便一清二楚,学生一下就了解了日食的过程,教学重点的讲解变的不再困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知识重点、难点往往不易解决。现代化信息技术各种功能都很高超,把这一特有功能运用到教学中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在计算机的作用下被化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教学重点得以顺利解决,从而产生乐学情绪。

三、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好奇心,以问题为导向,在老师精心设计下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现代教育手段,把它们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运用到科学教学中去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针对学习中的疑难,通过采用自主互动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并对多种意见进行记录、整理、分析、归纳、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讨论、探究,这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比如我在讲《地震与火山》一课时,事先找了很多关于地震、火山这方面的网址,告诉他们如何上网。然后分小组上网找资料,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资料最好。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全部打出来去读,比较枯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上网。最初有点乱,但我采取小组同学互帮互助,会的同学帮助不会的同学解决问题。这样过了一会儿,同学们就逐渐进入正轨了。一会儿这个学生说找到“地震”的了;一会儿那个学生说找到“火山”的了;还有的学生找到了“地震的原因”;有的学生找到了“火山喷发是怎么形成”的了……孩子们找到的资料是多种多样的,尽管后来孩子们找的资料有点偏离了教材的重点,但我还是认为这次的尝试是值得的。学生在本节课中不光是学会了有关“地震与火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和搜集资料。我们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这一课使学生懂得信息技术是其中的一种。

总之,在科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主体参与,不但深化了科学教学,加大了科学课的信息容量,同时也提高了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当然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过分地依赖和使用信息技术,要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适时地现代化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 陆文元. 巧用多媒体,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49:66.

[2] 周亚花. 多媒体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和思考[J]. 小学科学:教师,2012(2)29-29.

作者简介:朱宏,男,汉族,1981年生,江苏苏州市人大学本科教师

通讯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新庄小学校   邮编:215008电话:1391552505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