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庄小学子课题研讨活动记录表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活动主题 |
用书籍滋养心灵——新庄小学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
活动时间 |
2019..3.31 |
参加对象 |
全体教师 |
活动 目的 |
为了让全校教师教科研理论水平,鼓励教师业余时间多阅读,读好书,大家在思想上彼此交汇,在精神上彼此融合,学校课题组组织全体老师在3月27日下午,齐聚绳韵博物馆,举行了一次“读书交流活动。” |
活动安排(发言记录) |
本次交流活动学校邀请了四个教研组五位老师进行好书推荐。低语组吴爱琴老师推荐的《语文课读解学》是一本阅读学的专著,从认识论切入,着重研究解读的理论和方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多有效的解读策略;高语组徐宁老师为大家推荐了一本对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实效起促进作用的书籍——《静悄悄的革命》;数学组华彩虹老师为大家分享了贾平凹先生的《秦腔》一书,让我们体味到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文学魅力所在;英语组薛菁老师从班主任的角度出发,结合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为老师们介绍了何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何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达到师生间广泛的交流和沟通以及如何在这种交流中获得人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表现;科学组沈立武老师则从科学的角度,为各位老师解答了很多科学问题:人为什么会梦游?人为什么谈癌色变…… |
活动评价 及反思 |
短短45分钟,五位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盛宴,让大家受益匪浅。罗曼罗兰曾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是的,读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使我们的素质得到全面培养,从而推动自己的工作发展,实现自己的积极主体价值。 |
活动系列材料 |
附件:讲稿和照片 |
用书籍滋养心灵——新庄小学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3月27日下午,苏州市新庄小学校全体教师集中本部绳韵馆,开展了新一期读书分享活动。
本次交流活动学校邀请了四个教研组五位老师进行好书推荐。低语组吴爱琴老师推荐的《语文课读解学》是一本阅读学的专著,从认识论切入,着重研究解读的理论和方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多有效的解读策略;高语组徐宁老师为大家推荐了一本对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实效起促进作用的书籍——《静悄悄的革命》;数学组华彩虹老师为大家分享了贾平凹先生的《秦腔》一书,让我们体味到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文学魅力所在;英语组薛菁老师从班主任的角度出发,结合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为老师们介绍了何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何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达到师生间广泛的交流和沟通以及如何在这种交流中获得人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表现;科学组沈立武老师则从科学的角度,为各位老师解答了很多科学问题:人为什么会梦游?人为什么谈癌色变……
短短45分钟,五位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盛宴,让大家受益匪浅。罗曼罗兰曾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是的,读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使我们的素质得到全面培养,从而推动自己的工作发展,实现自己的积极主体价值。
数学组华彩虹交流贾平凹《秦腔》
用书籍滋养心灵——读书交流活动主持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们新小讲坛将开展新一期的读书交流活动。
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们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伴侣。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个好朋友。书既像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不断的启迪我们,又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跟我们面对面交谈。罗曼罗兰曾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今天,我们邀请了五位老师代表四个教研组进行好书分享,下面我们就把时间留给他们。首先请低语组吴爱琴老师为大家分享《语文课读解学》学习感悟……(交流顺序为吴爱琴老师、沈立武老师、华彩虹老师、徐宁老师、薛菁老师)
感谢五位老师的好书分享。是的,读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使我们的素质得到全面培养,从而推动自己的工作发展,实现自己的积极主体价值。“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读了许多书。”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逐步将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在不断吸纳精神营养中加速我们的专业发展,成就我们的幸福人生!
今天的读书交流活动到此结束!
高语组好书推荐——《静悄悄的革命》
苏州市新庄小学 徐宁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这是一本很有指导性、值得认真阅读的书。认真阅读这本书,会让人自觉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室、自己的课堂,从中去找存在的问题,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
这是日本教授佐藤学先生的著作,他所描述的很多现象,与中国的教育现状差不多,他所讲到的教室里存在的问题、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有。所以,读《静悄悄的革命》,并由此反思我们的教室并借鉴其中的一些方法,对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的实效是有促进作用的。
《静悄悄的革命》里究竟讲了那些问题,又讲了那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一、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啊”等共感共鸣。
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学生的看法,而并不是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
同时,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间的交往。要做到让学生能竖起耳朵去倾听教室另一角的学生说话,与远处的学生发生相互交流,那必须经过非常耐心的长期的反反复复的努力。
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共创成就.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我们都应学会倾听,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梦想。
二、润泽的教室
“润泽的教室”是本书里一个重要的概念,什么是润泽的教室呢?佐藤学先生说:“‘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一听这样的解释,就给人一种舒服感,让人心旷神怡。
我们教室里缺少这样“润泽”的感觉,至少有一部份孩子,他们不能安心的、无拘无束地学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害怕,怕自己答错问题,把作业做错,害怕自己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润泽,就是适合种子生长的环境。
佐藤学先生说:“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
三、课程
有了润泽的教室,孩子们能做到认真倾听,教学中体现出三位一体的教与学的策略。
那么,接下来,老师还要做什么呢?
接下来,老师就要考虑课程,考虑如何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以促进学科学习的综合课程?
那么,什么是课程呢?佐藤学先生说:“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在‘课程’这一词的英文释义中也有‘履历书’的意思。所以,‘课程’是‘学习的轨迹’,也是‘学习的履历’。即是说,‘创造课程’并不是制订‘目标’或‘计划’一览表,而是要实际创造学习的经验。课程并不是在办公室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教室里一天天地慢慢创造出来的。”
课程不是内容,而是通过这些内容去穿越的一段旅程。既然是一段路,那就一定会经历平坦和坎坷,路上也一定会有欢笑和泪水。穿越这段路程,要有相信自己能达到终点的信心,这样才能具有面对困难的坚持不放弃的信念,才会有努力向前的决心和毅力。这样的旅程对于真正的行路人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
总之,佐藤教授认为应该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的学习。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 的、反思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建“登山型”课程。
《语文课读解学》学习碎感
苏州市新庄小学校 吴爱琴
《语文课读解学》,是一本阅读学的专著,它从认识论切入,着重研究读解的理论与方法。“课文读解,应该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所谓水到渠成,非由国戽,结论应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获得。”
这学期原本就想深入学习一下如何进行文本解读,以为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之根,解读好了,教学就会起色了。然而,解读之后带来的却是更多的困惑,甚至于发现自己不会上课了。
其一,我关注更多的是解读结果,而并非我的解读过程。事实上,读到别人很多对于文本的解读,也只是展示的解读结果,而非过程。光看结果,是很难体会到解读过程中的方法与辛苦的。也正因为不关注自己解读的过程,不思考解读过程中,自己究竟是怎么做的,很难在方法策略上有所积累与提升。
其二,既然我连自己解读的过程都不关注,那么,我怎么可能去关注学生解读的过程呢?我们作为教师不去关注学生读解的过程,仅凭学生的基础,更不可能关注自身读解的过程了。那么,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能有多少读解能力的提高?
其三,我开始反思我原本的课堂教学,也开始冷静观察我周围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多少是真正在关注学生的读解过程。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把自己的读解结果,转换成一个所谓的“问题”,然后,暗示学生朝着自己的读解结果方向去思考。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答之后,教学也就结束了。
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课堂上,老师带着学生由“谜面是什么”切入,找到“谜底是什么”,分析“形成奇异景观的原因是什么”;接着朗读文字,感受山谷雪之大,感受雪松在风雪中“如何让自己存活下来” 的智者、强者形象;最后读旅行者的话,谈谈“你联想到什么故事”,并且谈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表面上看起来,课文的内容明白了,题旨也明白了。其实,“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我们的阅读教学,或者说师生的语文读解课,目的不是了解知识真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探求知识和真理的方法与途径。而我们的老师,把最最宝贵的“问”的机会都牢牢地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学生,只需要被动地去“答”。答对了,一切OK;答不对,换同学继续“答”。而为什么有的人答对了,有的人答不对。老师并不思考——学生的读解过程。
再追问一下:老师提的这些问题,学生在预习的时候真的没有想到吗?学生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读解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如何读解的?又读解出了什么东西?我们思考过吗?
从文体上看,这篇课文是说理杂文,是一篇随笔式议论文,如在漫谈。从结构上看,先出示谜面,制造悬念;再讲述发现谜底的经过,揭示谜底;最后通过旅行者的话揭示自己的观点。而将雪松在风雪中如何弯曲反弹的情景描绘得那么详细生动,却不直接揭示谜底,就是说更形象地讲明最后的启示服务的。大雪,便是雪松面对的压力;雪松起初并没有弯曲,而是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才弯曲,这就是正面抗争;只要当正面抗争无法承受的时候才智慧地弯曲,减轻身上的压力;但不是无止尽地弯曲,只是适当弯曲,积雪一滑落“刚弯下去的树枝就反弹回来”;弯曲是为了反弹,只有反弹了,雪松才会依旧挺拔,才能继续与风雪抗争。一次弯曲反弹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目的只有一个:生存。从语言上看,体现了刘燕敏这位作者一贯的精炼简洁的特点又不失形象生动。如写谜,用“始终”“谁也不知道”一下子吊足读者的胃口,激起阅读的兴趣;如写松:一“弯曲”,一“反弹”,一“反复”,将雪松的本领准确描绘了出来,“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始终完好无损”,让读者眼前出现的不是雪松,而是一群能屈能伸,坚持不懈,巍然屹立的英雄战士!“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文末留下了发人深思的空白,值得我们联系课文,联系生活去填补,加深理解。课文与原文有些不同,或许编者有些顾虑或者其它考虑。但我觉得有必要将原文介绍给孩子读一读,因为孩子面对的,也是生活。
我们读出这些,孩子读出了些什么?教师与学生,都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应该是主体与主体的对话。对话有三个层次:对话双方水平差距过大,对话效果为负值;对话双方水平相当,最能交流沟通;对话双方水平略有差距,可以进入交流的最佳状态。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不是可以这样:
先别打开课本,请学生讲讲山谷中的谜,对照东坡西坡的特点,分东坡西坡解说下形成原因,可以与学生一起完成揭谜示意图,并出示有关句子,照顾中下学生,请他们读读,并照图说说原因。继而一起品读写雪松弯曲的话画面,想象雪松弯曲的情景,聊聊雪松弯曲的技巧与智慧,水到渠成地理解“面对压力,可以正面抗争,也需要弯曲,适当让步,并且反弹。”然后通过填补空白,“有时”,还会什么时候,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并加深对“弯曲”的理解与运用。最后,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聊聊读了这篇课文后的其它收获或疑问,关注学生的读解过程与方法,鼓励肯定好的方法。如从两个旅行者身上得到启示:要走进自然,善于观察,还要善于从自然现象中感悟可贵的人生道理,指引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会有收获的呢?因为读解时,关注了文章中的人。再如,从作者身上也得到启示:作者没有亲身经历,但她读到这样的小故事或者听到这样的小故事以后,能将自己得到的启示随手记下来,不仅解决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困惑,也可以帮助更多的读者,多好的事情啊。还可以谈谈自己类似的写作经历。(其实就是发现生活中的智慧并且记录下来的经历。)
《语文课读解学》,让我至少明白了这样几点:
作者从现实提取信息,经过改造再造(编码),产生作品文本,读者介入文本阅读就是译码,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进行文本意义的再创造,应用于实践,改造生活。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该回归哪儿?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再创造文本意义?
师生在课堂上,以文本为中介客体,共同参与读解的交往与合作,这是一种颇为特殊的交往形式。交往,是主体与主体的交往,而并非主导与主体。教师导得过多,学生显然不是主体了。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我在课堂上也是读解的主人,我只是与课文,与老师,与同学平等对话,在对话中提升自己而已。如何摆正我们教师的主体地位,既不能导得过多,又不能被学生牵着走,有目的地在学生读解的基础上,交流学生能够接受的自己读解的过程与结果,帮助学生明白课文内容与题旨,指导读解方法。
辨体,是读解的门户;结构,读解的枢纽;语言,读解的关键。还讲到了文体的缘起分类流变和类型特征读法,讲到了结构的基本形态与流变形态,讲到了语言的符号性质与类型。虽然内容因为宽泛而笼统,但是,至少,我知道了,读解由辨体开始,先作宠观把握,进入文本;再转入结构,中观审察,解开文本;再推到语言,微观谛视,得其精髓。犹先入门,再登堂,再入室。
本书还讲到了三种读解理论的历史发展,即以作者为中心的读解理论,以文本为中心的读解理论,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者理论。我没有细读三种理论的历史发展,但关注了三种理论对于我们今天读解文本的启示意义。作者理论,能保持读解的确定性与客观性。(“作者在使用词语或构思撰稿时,在其心目中必定有一个原意,要潜心会本文,追根溯源;作者的原意不可能离开解释者的理解而独立存在,因此,读解者无论怎么心领神会,难以完全恢复作者愿意。”)有助于深入研究作者及其创作。要想了解或逼近作者原意,必须进入作者之心,熟读其语,而后得其心。文本理论确认作品文本的独立审美品格,使文本读解由崇尚主体向尊重客体转移。其中的“弃旧图新与陌生化理论”,讲究新的观点,新的视解,新的方法读解文本,讲究用陌生化的手法表现熟悉的事物,让我了解了作品中的语言变形一说。其中还提及“斟字酌句与细读法”也是立足与文本作品本身的。而读者理论,让我了解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以阅读的前理解为基点,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解水平;要以文本的多义性,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要以文本的间性关系,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阅读此书,会与许多哲人相遇:解释学之父狄尔泰、语言学家索绪尔……会碰上许多的新名词:海德格尔的“前理解”、孟子的“以意逆志”、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与“效果历史”……最终你又会发现,语文课读解学充满了哲学的意味,它处在哲学与语文学的临界区,是一门边缘性学科,是两者的宁馨儿。
有一句话,我第一次听说,也会牢牢记住:
阅读不是理解作者世界,而是一种继续“写作”的生产活动。从理论上说,一切文本都应该是生产性的。
读贾平凹的《秦腔》
华彩虹
贾平凹,1953年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现居住陕西省西安市。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冲着贾平凹的盛名,以及茅盾文学奖的效应,我在假期里看了《秦腔》。《秦腔》是贾平凹的第12部长篇小说。《秦腔》初版于2005年4月,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秦腔(Qinqiang Opera), 别称梆子腔,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秦腔》并非写戏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笔触,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解读中国农村20年历史。
内容梗概
《秦腔》以两条线展开,一条线是秦腔戏曲,一条线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两条线相互纠结,在一个叫清风街的村庄里演变着近三十年的历史。清风街有白家和夏家两大户,白家早已衰败,但白家却出了一个著名的秦腔戏曲演员白雪,白雪嫁给了夏家的儿子。夏家家族两代人主宰着清风街,而两代人在坚守土地与逃离土地的变迁中充满了对抗和斗争。三十年里,清风街以白、夏两大户以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大转型给农村带来的激烈冲击和变化,加上农民与土地之间的难舍情怀,土地的流失,清风镇上人们的勾心斗角,给农民带来的心灵惊恐和撕裂。
书中的“我”是个“疯子”,他不同于常人,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秦腔》以引生的视角描绘了清风街的“全景图”,有风俗民情、有世事沧桑、更有人生命运之起伏。书中塑造的男女老少各色小人物,无不性格鲜明,几乎每一个都可以在社会里找到原型。小人物的悲欢、他们的生活片段都显得那么真实。
在当代文学中,能够以如此艺术手笔刻画出中国农村现实的困境的,《秦腔》是唯一的,它必将以其独特性增添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厚度。这部小说与他以往的小说有所不同,是作者的一种新的尝试,是他自我超越的一种努力的表现。他用原生态叙述,流连式的画面展现了故乡的千姿百态。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完整的、圆熟的故事情节,有的是生活的琐碎和人生的悲欢离合。贾平凹自己说“《秦腔》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是还原了农村真实生活的原生态作品,甚至取消了长篇小说惯常所需的一些叙事元素”,他认为这是他长期以来一种写作“试验”。
贾平凹曾经在完成此书后,这样说道:“如果你慢慢去读,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
点评鉴赏
《秦腔》抚慰了一代人的心灵,为传统的农耕文化奏响了安魂曲。《废都》是用放荡掩盖精神痛苦的作品,而《秦腔》则把他的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他以极其现实,甚至显得有些琐碎的日常生活场景,真实而深刻的揭示了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类精神困境,使得小说在象征的层面上具有了普遍的人文关怀的意义。
——牛玉秋(中国作协创研部)
《秦腔》的出现,可能是贾平凹人生第三境界。他创作的第一境界是技巧境界,如《商州初录》,以《废都》为代表进入智慧境界,《秦腔》里看到了一个知天命的平凹,我觉得他的小说已经进入了空谷无人的境界了。
——王干(中华文学选刊主编)
《秦腔》是一部用秦语说秦事表秦情的作品,语言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大量的使用了不同于普通话书面语的土语,这些词语简单明了,极具生活气息,其中很多词语由于历史原因已经很少使用了。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英语组 薛菁
最近我看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
书中的内容对一个班主任来说,就像一盏指路明灯,里面有许多实用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通过读书,我深刻体会到,为人师者,就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会关注每一个活生的心灵,用"真爱"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推掉压在无形生命自卑的巨石,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洒满阳光。下面,是我读了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后的几点深刻的体会。 一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 其中感受最深的是魏老师所说的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一个班就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相互关心着,帮忙着,团结着,离开了这个家庭就走进了社会。一个班更像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什么,一个班便可能有什么。既然是一个小社会,就应有一个管理问题。而魏书生老师管理班级,靠的就是两大点一是民主,一是科学。在这两大点中,民主是基本的指导思想: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不放下每一个孩子,不唯亲,不唯富,不唯优,不唯近。为每一个孩子创设平等参与的机制,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和谐、主动的发展。让学生一起参与班级管理,而不是强制推广规定,我觉得对我的影响很大。 记得去年刚刚接三(4)班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的午餐非常浪费,很多都倒了,还有家长向我投诉,说孩子在学校不爱吃蔬菜就不盛了。我觉得孩子愿意吃什么是他们的自由,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还在长身体,不能光凭自己的喜好来挑拣食堂搭配的营养午餐。于是,我在晨会课上先听了孩子们的看法,所有孩子都不赞成浪费粮食和挑食,接着,我号召孩子们开启午餐光盘行动,并和他们一起拍摄了一个午餐主题的影片,在班会上一起看。孩子们从此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光盘行动中来,拒绝午餐浪费。 而科学则是魏书生老师管理班级的法宝:一齐制定详尽而切实可行的“班规、班规”;自愿而明确的“职责到人”;简单而负有深意的“错误说明书”。正因一切都是大家自己制定的,谁都知道违反规定后果,因此孩子们执行起来也不困难。这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的班规。 这是我和孩子们约定的上厕所和喝水的手势。 这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的声音等级管理制度。 魏老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凡是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从魏老师的这句话里,体现了他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他认为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的认识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依靠学生,而不是仅仅依靠班主任本人,把学生当助手,而不是当对手.学生才是一个班级真正的主人。从民主这一点是我在做班主任工作是比较欠缺的。我常常努力把很多事情做好做完,自己很累班级也没管理好。在这样科学的民主的管理下呈现出有人管卫生,有人管做操,有人管字词默写。有多少事情就有多少学生来管,各管一项,负责到底。这样形成了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 二是对后进生的教育 我对魏书生说过的一句话非常感动: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我不会改变后进学生,是后进学生帮我教会了怎样教后进学生。听了这句话,真觉得自己做的欠缺的太多了,繁忙的工作,重复的事情,磨灭了我的耐心,我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缺少了太多的关心,这两年接受四个班外语的教学任务,同时面对四个班的后进生,我总觉得顾此失彼。 后进生学习态度差,而且不听话。大家通常的做法发一通火,训斥一通,批评、惩罚,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反而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魏老师说:"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是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个体。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魏老师认为尽管有的学生很气人,似乎是铁板一块、顽石一块,但后进生内心深处还是藏着另一个先进的自我。所以他不是让犯错的学生写检讨书,而是让他们写"说明书"--《两个自我》。魏老师的学生也深有体会:过去淘气了要写检讨书,那时越写越恨老师;现在写说明书,越写越恨自己。学生打心底知道自己错了,下次自然会改正。 三、用"责任心"成就学生未来 “责任重于泰山”,班主任对工作要有责任心。一个负责的人,也是一个工作认真的人;一个不负责的人对学生就会旅途自流,那么必然是班风差,学生没有团队精神,关键的是学生也不会形成责任心的概念,甚至将影响其终生。因为,即使一个能力极强的人,如果没有责任心也不可能成就大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时时处于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班主任更是如此,通过学习《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自己还有一定的差距。用爱心去感化、去关心、去教育,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跟家里一样幸福,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的教育价值观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时空观,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一种平等的、对话的、相互作用的新型关系逐步建立。这种新型关系达到师生间广泛的交流和沟通,使双方在这种交流和沟通中获得人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表现。 《班主任工作漫谈》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真正感受到魏老师的教育魅力所在,他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一辈子用心学习 |
好书推荐————人体奥秘一点通
苏州市新庄小学校 沈立武
最近我阅读了《人体奥秘一点通》这本书后,体会很深,受益不浅,所以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书里的知识和知识给我们带来的帮助,和大家一起来享受一个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世界。
《人体奥秘一点通》作者是武瑛娟,经中国纺织出版社于出版。《人体奥秘一点通(彩色图文版)》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基础,精选人们最感兴趣的、最贴近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的160个人体奥秘,其内容紧跟时代发展,语言生动简洁、形式活泼有趣,采用大开本、全彩色印刷制作,并配以精美图片、“小资料”和“考考你”辅助理解,特别突出了实用性和互动性,让人们真正能读有所悟、学有所用,在开阔眼界、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能训练思维能力,开发自己的潜能,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培养多元化智能。《人体奥秘一点通(彩色图文版)》注重人们的审美情趣,所选图片十分精美。力求适用,所选内容与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追求卓越,在人们的不断进步中,引领他们不断取得知识享受美好的未来。
《人体奥秘一点通》这本书内容接近人们的生活,都是讲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例如书中讲到人的牙齿和眼睛每天都会陪伴着我们,他们很重要,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牙齿是守卫口腔的士兵。所以上课时我叫学生看书写字要离开书本一尺,让学生坐直了写字看书,认真做眼保健操操,这样能保护眼睛使心灵的窗户永不黑暗。每天要早晚认真刷牙,使口腔里的士兵不要“退伍”。我们应该保护自己的眼睛和牙齿。
书中还讲到人的血管布满全身很多,如果一个人全身的血管连起来的话长度有15万公里,能绕赤道4圈。书中还讲到我们手臂上的蓝色血管是静脉血管,可你知道里面的血是什么颜色的吗?告诉你:是紫色的!因为静脉血的颜色较暗,透过皮肤,我们肉眼看见的就是蓝色的了。
书中还告诉我们身体统帅——神经系统”有啥作用。人的神经系统控制着整个人体一切活动,如果人的神经系统出了毛病,那整个人都将面临着可怕的死亡!神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特殊的系统,它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共同组成。大脑是“司令部”,负责接收、分类和储存信息以及发出指令,脊髓是神经和脑相连的“信息高速路”。所以保护神经系统很重要,咋样才能保护好神经系统呢,书中告诉我们要注意营养和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要锻炼身体,要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的心态,遇到事情要有包容心,要能想的开,要能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书中还讲了好多与我们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例如你知道人的头发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并且还会生长脱落?为什么会有连体人?克隆人为什么被认为是违法的?人做梦的内容为什么不受控制,为什么有些人会梦游?人为什么谈癌色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这本书里,你都能找答案!
通过自己阅读《人体奥秘一点通》这本书,了解了许多以前我不知道的科学知识,令我非常惊奇,大开眼界。这本书对我的生活和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很爱这本书,它带给我很多知识,还有很多的快乐!所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让大家和我一起分享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知识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