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曲同工 共谱评价新乐章
————基于“起点常数差异”学业质量评价的研究
苏州市新庄小学校课题组金慧琴
摘要:学校申报区义务教育改革项目《基于“起点常数差异”学业质量评价》,项目组寻找到了评价改革的切入点,选择数学和体育,认真完成了两学科的具体实施方案及评价量表。研究成员为每个实验班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积累了研究过程性资料,实验班学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不但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对自己有较为清醒和全面的认识,开始学会扬长补短,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起点常数 关注差异 多元评价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学生学业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以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为切入口,引导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及质量保障体系,对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全面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学校申报并启动了区义务教育改革项目“基于‘起点常数差异’学业质量评价”实践研究,项目组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
一、指导,让项目研究有章可循
1.确立保障机制。为确保改革项目研究有条不紊地开展,学校成立了项目组,确定了试点班级,建立了定期总结交流制度和学期考核奖励制度。
2.完善实施方案。为促进改革项目方案更有效地实施,项目组进行了多渠道的学习。认真聆听了在区级论证会上与专家直面交流的意见,虚心向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学科教研员咨询请教,参与了共同体专题研讨活动,协同共同体成员到上海参观学习,将专家的合理化建议融进了实施方案中。
3.制定评价量表。学校将数学学科选择计算教学作为评价改革的尝试点,根据两个试点班级第一轮的实验内容(计算能力的评价),分别设计了符合低、高年级学生特点的评价量表,着手采集每个学生过程性学习数据,为逐步形成《学生个人学业质量路线图谱》做好准备。
二、行动,让项目研究有效落实
1.学习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业发展。实验教师通过前测,科学分析实验班具体学情,列为起点;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新学期计算教学目标的达成区间,视为终点。
在这个过程中,实验教师以单元或知识点为节点,根据学情确定计算练习的次数、内容和形式(主要以口算和笔算为主),及时统计成绩,诊断错误类型和症因,作出阶段性评语。学生则在每次测试中,一方面明确自己的学习情况,一方面通过师评、自评,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层面总结得失,形成书面的便笺式的阶段性学记。
通过一次次积累,在学期末每个学生“我的成绩单”模块再形成一张计算能力量表——学生个人学业质量路线图谱,清晰呈现每位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性变化趋势;在每个学生“师生互评”模块作出描述性的学期评语,回顾整个学期在计算学习中的得失。
2.课堂即时评价,关注学生数学情感。数学课堂中,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实验教师充分发挥即时评价反馈、激励、调控和导问的作用,使其助生趁热打铁的效应,促进学生后继学习。课堂评价时尽量采取了灵活的方式记录、保留和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表现。
如运用师评或生评,在提问和回答时,就学习态度、方法、效果等一方面或几方面来引导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减少或避免笼统、无效的评价。设计练习时,通过画笑脸等简易操作,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回顾与反思每一阶段的练习。每一课结束时,设计一个“学习小结”,用合适的形式(表、图等)归纳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学习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等等,总览自己的课堂学习历程,总结自己的进步,反思自己的不足。
3.档案袋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轨迹。在学期初,实验班以班级为单位,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分页文件夹。学生根据喜好,对自己的档案袋进行个性化设计,扉页包含个人基本资料,如展示生活照、自我介绍,抄录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等。中页是平时学习中的检测、练习样本;每次检测结果后形成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情况的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语录。底页是学期末结合每次练习设计出的,不仅能体现出每次检测是否有进步,也能体现出自己在班级中计算水平的最终成绩表,以及学期评语。
翻看成长档案袋,虽然学生之间有差异,但是学生学会以今日之我比昨日之我进步了多少看待自己,他们就像一个个不同的音符,在学习的五线谱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共同谱写出悦耳之曲。
三、反思,让项目研究持续推进
1.对教师教育理念的影响。通过一阶段的实验,项目组核心组成员深切体会到学习交流的及时性、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如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和成员进行交流,寻找策略;对每一阶段取得的成效和不足进行科学分析,积累反思;及时将一些好的做法传递给每位成员。做中学使成员们教育理念亦有所转变,对学生多了宽容理解,更加关注学生们今后而不是眼前的发展。
2.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项目改革对于每位成员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思考,也是对过去工作的一种改进。它督促每位成员用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课堂,关注差异,设计分层作业,开展分层辅导;课堂上评价的互动形式尝试多元化,将单一的师评变化为师生共评,生生互评,小组评等,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个性地发展。
3.对学生习惯养成产生的影响。项目组积累的过程性资料,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表现,呈现了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变化。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态度、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有了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开始扬长补短,逐步养成乐于学习和坚持锻炼的好习惯,使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
4.对其他学科产生的影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学科的评价主体也将师生评、生生互评,家长参评作为新的尝试。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在课外和校外活动内容上做了很大的拓展,而且在传统的数据统计评价基础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学科评价过程更细化,有老师的即时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过程中同伴的评价。评价结果为便于量化,用星级制划分4个等级,五个五角星为优秀,四个为良好,三个为及格,两个为不合格。
在成长档案袋中,虽然数学与体育存在学科差异,但是质性评价、过程评价的倾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宛如不同风格之乐曲,却同样动听。
四、改进,让项目研究更趋合理
1.项目研究需要专业支撑。对评价改革项目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缺乏系统性。因此项目组成员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外出参观访问,及时了解当前先进的评价改革趋势,在借鉴中改进,使项目研究更加科学合理。
2.项目研究需要渐进完善。学业评价的本质是旨在把握学生学习状态,并促进其学力形成的“形成性”评价。因此,对评价的具体操作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例如研制“学生计算能力评价表”,通过初步形成的路线图谱,根据评价表中的要求,设置自己的计算能力目标,并随时进行对照反思,判断与目标的差距,主动调整学习策略。评价标准需有明确的层次性,可提出计算习惯、计算正确率、计算应用等层次要求,以便实施具体的形成性评价。
3.项目研究需要协同推进。真正将学生学业的评价改革项目做到科学有效,是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实践中应努力实现课程、教学、评价、管理改革的协同推进,形成“检测依靠技术、结论源自证据、分析产生转变”的行动模式,只有让管理、教研、教学架构到科学的评价信息上来,才能推动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行为的转变。
我们的改革项目研究已跨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将踏实走好每一步,找出一个既有利于促进改革又能够保持学校教育水平持续提高的平衡点,稳步推进改革实验,继续谱写令人期待的下一乐章!
参考文献:
1.卢飞妍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发表于《中小学教育》2015年4月
2.吴晓琦《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实践之我见》发表于《江苏教育》2015年第7期
3.张亚会《新课程下小学生学习发展性评价的研究》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