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新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作者:时间:2016-10-28来源: 点击:


窗体顶端

苏州市新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苏州市新庄小学课题组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一、课程开发背景

根据课改精神,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对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存”的心理品质有着现实意义与强劲的生命力。因此,学校就必须选择学生需要的、适合口味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这样的“教育载体”来作为校本课程。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我校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一所老新村配套小学, 近十年中顺利度过三校合并的磨合期,现已形成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全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占比例达95%以上。 “十二五”规划期间,学校树立了“健康第一、学习为本”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新课程标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学校体育组已成功编写适合小学生发展的《绳彩飞扬》校本教材。但是学校为寻求新的突破,将立足“绳”文化课程建设,想把绳融进研究性学习课程,以绳作为学生研究学习的载体,了解编绳的传统文化,用绳创作作品,并将绳运用到艺术等学科中发展创新。通过师生活动中体验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合作互助中提高增强团队规范意识、运动能力和审美情趣,构建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开展这一校本课程也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需求,它不仅创出了学校特色,而且能充分挖掘学校、家庭、地方的办学资源,整合多种办学力量,从而带动学校工作,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二、主题与目标

1.主题: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实践为手段,以“绳”为载体,培养学生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分享、进取等良好个性品质。

2.目标

①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改精神。

②利用社会、学校和家庭资源,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③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学校课程结构,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④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思想品质和热爱民族文化的人文素质

⑤培养学生的耐心,锻炼其毅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并在其中陶冶身心,提高情操。

三、课程内容设计

1.课程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实践活动几部分。

①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国“绳”文化,了解跳绳运动,认识中国结,了解中国结的历史与用途等。

②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耐心,锻炼学生恒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会跳长短绳,会玩绳游戏,学会一些中国结基本结法(如平结、双联结、双钱结、纽扣结、金刚结、吉祥结、团锦结等。)自己设计制作中国结作品,能将绳元素融进研究性学习、劳技课、音乐美术等课程尝试创作。学会用丝带制作各种装饰品(发夹、花朵等)。

③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社会能力。观看介绍绳文化的专题片,制作手抄报,访问民间艺人,街头调查访问,参观展示,学生作品交流与经验交流。

2.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①在组织上成立了活动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金慧琴担任;副组长由副校长朱桂英担任。组员由分管教导、教研组长和学校有专长的老师组成。

②学校由王雪芳、王林娣、金红云、濮玉琴等老师编写课程教材。

③课程开展原则:

a.实践――玩绳 编绳

b.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四、活动步骤与操作要点

1.活动步骤

①环境分析与材料选择

②目标的确立

③教学的组织

④学习的评价

⑤活动期间的追踪

2.操作要点

①确定以绳文化为载体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与人文素质。

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

③开展绳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发扬中国非物质传统文化。

④加强活动与校本课程的整合,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主题教育活动的整合。

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五、必要的工具

1.玩绳:各种绳

2.编中国结:各种颜色与规格的线、配饰等材料。

3.丝带花:用各种规格各种颜色的丝带做装饰品。

4.学校专门开辟了一个教室用来学生上课与存放学生的作品。

六、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1.组长:金慧琴 副组长:朱桂英

2.教材编写组长:陆霞

3.课程实施教者:王雪芳、王林娣、金红云、濮玉琴

七、效果评价

评价要过程性、激励性、发展性 ,更需要多元化的评价:强调在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目标与方法是多元而且是开放的,着重强调评价的激励性与多样性

(1)评价的激励性

a.肯定学生的努力,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作意义。

b.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激励其进步。

c.鼓励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究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

(2)评价的多样性

a.从作品的维度:作品是学生的态度、能力、合作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佳作,通过各种途径给予鼓励:评奖(一年两期评最佳作品奖、最佳创意奖、最佳色彩奖等);

展览(分作品展览与拍成图片展览,然后长期存放学校展示馆内)

b.展示与交流:通过现场制作展示与交流,学生相互学习、充实、提高并获得喜悦感与成功感。

c.成长手册评价:自我评价、生生评价、与师生评价相结合。

d.评价表:

设计由参与态度,整理资料、动手能力,设计欣赏能力等十项内容的活动自评与它评评价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