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差异 引导探究

作者:戴磊时间:2018-10-25来源: 点击:

此文发表于2015年第8期《新教育》

 

尊重差异 引导探究

戴磊

(苏州市新庄小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8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引导学生对探究目标的参与明确,尊重学生对探究方法的自主选择,重视学生对探究过程的自我调控,在教师引导中让学生不断凝炼探究的智慧,在扶放间让学生展开真正的探究之旅。

关键词:明确目标 尊重选择 重视反思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儿童的这种心理更为强烈。”在学习中,如果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是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他们就会有一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愿望,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它、研究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欲望。有些高年级学生往往会就一些数学问题与老师谈论得不亦乐乎,正是这种表现最好的写照。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一、引导学生对探究目标的参与明确

由于数学探究内容不像语文,每课都有一个醒目的课题,因此必须让学生一开始就非常清楚地明确这节课上要探究什么,怎样探究,探究后要达到什么程度等。又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对探究内容一般只有大致了解,对具体的探究目标不太可能了然于心,所以这份探究指南应该在课前由教师自主制定或在课中师生合作制订。前者省时,但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后者费时,却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如《简易方程》导入。

1.用天平称物体质量

1)抽两名学生在讲台上演示用天平称物体质量,学生在天平左盘里分别放上两个不同质量的砝码,右盘里放上同左盘上两个砝码质量相同的一个砝码,让天平平衡(反复演示多次)。

其余学生根据讲台上两名学生的演示过程写出不同的等式,教师也逐一板书下列等式。

50+50=100  66+40=100  70+30=100  80+20=100

2)两名学生继续演示:在天平左边盘里分别放上一个标有质量的砝码和一个不知质量的物品,右边盘里放一个标有质量的砝码,天平平衡(反复演示多次),其余学生和教师写出下列等式。

40+x=100  20+x=50  y+10=50  y+30=50

2.观察等式,引出方程

教师:听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两组等式,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第一组等式中不含字母,第二组等式中含有字母。

教师:对!在第二组中每个等式都含有字母xy,这样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今天就学习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3.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参与探究目标制订

教师:看到方程这个课题,同学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讨论后交流:

学生1:我现在最想知道什么是方程?

学生2:我想知道方程怎样计算?

学生3:我还想知道方程有什么用?

教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们。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顺势而“承”,提出本节课的探究目标。

评析:先用天平称物品质量的活动引出探究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探究内容提出想解决的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要求相继提出探究目标,体现了学生参与探究目标的制订。

笔者建议在进行相关的学习探究前,可以有一个类似的探究指南,对能自主探究的学生来说会是一个不错的指引和评价。

如此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学生在探究目标的帮助下展开探究之旅,即便离开教师的参与,这种意识也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在以后的预习或其它学习中学会有的放矢,学会有目的、有组织和有意义的学习。

二、尊重学生对探究方法的自主选择

条条大道通罗马,数学中有一些探究内容,特别是一些开放式的,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究数学,提倡用多样化的方式去学习所学内容。就拿笔者执教过的研讨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来说,其中有一道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共8只,有22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比较多,一开始学生有很多探究的方法,如:

方法一:尝试与猜想

1只鸡,7只兔,腿的总跳数市30,腿多了,减少兔子的数量,再尝试。

方法二:列表尝试

鸡兔各4只,那么腿24条,腿少了,增加鸡的数量,再尝试。

方法三:画图法

用画图的方法,先按照都是鸡画好,再在此基础上添上腿,添上2条腿就表明多了1只兔。

方法四:假设法

假设全是鸡,也可以假设全是兔,也可以假设一半是鸡一半是兔。

方法五:方程法

x表示鸡的只数,用8-x表示兔的只数,2x+48-x=22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即一题多解。学生在一开始探索解决问题时,都是好方法,都解决了问题,这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教师应给予肯定。

可是随着假设法的深入,虽然用画图、列表或列算式都能找出正确答案,但是画图有局限性,它是量化的,量多,如鸡和兔一共有80只,画图解决就不行了。相比之下,列算式,8只是这样列,80只也是这样列,具有普适性。列表呢,在抽象程度上已接近列算式的方法。因此,尽管书中并未出现列算式的完整过程,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假设策略的教学最终还是要回到列算式方法的指导。

所以尊重学生不等于放任学生。没学假设法(列算式)之前学生已经会用画图法、列表法等解决问题,但是学过假设法(列算式)后仍然只会用画图法、列表法解决问题,美其名曰我喜欢用画图法、列表法,那试问,这40分钟绕了一圈还是回到原点,最终根本没有走远,有学习效益吗?

所以教师需要优“合”,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方法的比较。尊重学生对探究方法的自主选择也应该是有原则地尊重,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尊重。我们的引导探究就像放风筝,有紧有松,有放有收。该让学生迎风高飞时,就暂时放松手中的线好了;当学生飞得危险时,就适当收一下手中的线,让他有个更明朗、更利于他高飞的方向,以免被狂风卷走,或俯冲向地面。日积月累,学生在这种尊重中,将学会有进步、有效率的探究学习。

三、重视学生对探究过程的自我调控

培养学生自我检查和自我反思的探究习惯,自纠错误答案,优化数学思维,这是学生非常缺乏的,也是非常不受学生重视的。实际上,“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答案中汲取的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即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究相结合”,才能孕育出更大的进步。在数学探究过程中,学生有时候说出的答案是错误的,这时教师要注意延时评价,设计台阶,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的探索中不仅知其错,还要知其所以错,自己的错误自己改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认同主动性,实现巧“转”。

       比如,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广场用边长4分米的水泥方砖铺地需要540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6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用比例解)”(摘录自六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与测试》配套练习卷)。有很多学生误列为“解:设需要X块。4262=5400X”,解出X=12150,这也在我预料之内。当时我并没有直接判断这一学生的答案,而是转问学生:“你能给老师和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列式吗?”学生说出了他的思考过程。我看到其它同学也都赞成地点了点头。于是,我向学生出示了一张大正方形纸和一张小正方形纸,代替两种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地砖,继续问学生:“用这两种正方形地砖去铺地,你认为哪种地砖的块数比较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毫无异议地认为大正方形地砖的块数比较少。“那么”我用手指了指错误答案,一指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全班同学也都随着一起进行了数学思考。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教师通过设问等启发学生自纠,将本来要讲解分析的难点,经过层层分解和引导,“转”变为学生自己探究的内容,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反思与调整,课堂也会因此焕发出与众不同的生命力。

一直以来,我们都发现教师明着苦口婆心的要求学生“完成后一定要认真检查啊”,实际上很少有学生去真正做到。那么尝试着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久而久之,不求全部但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习惯于思考,会学会有质量的学习,这样更有用些。

四、关于引导学生探究的一些思考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于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笔者认为

1.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学生探究。探究内容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的规律,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跳一跳,能摘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过难或过易都会失去探究的价值。

2.让学生探究不等于不需要老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的讲解,哪些内容可由学生自主探究,哪些内容需要把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有机结合,都需要教师及时提示与引导。

3.教师引导最终要回归到学生自主探究。这种回归是有效的学习方法间带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扶到放的回归,也是由课内向课外的回归。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厚积薄发。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通过适当的转、承、启、合……,因势利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探究目标的参与明确,要尊重学生对探究方法的自主选择,要重视学生对探究过程的自我调控,从而在教师引导中让学生不断凝炼探究的智慧,学会探究,在扶放间让学生提高探究数学的素养,独立探究。

参考文献:

[1]高谦民.《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小学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宋乃庆、张奠宙.小学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戴磊,女,汉族,1982年生,江苏省苏州市人   大学本科

通讯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新庄小学(南校区)   邮编:215008 电话:13776019878

 

 

 

 

关闭